新款 SUV 車的安全性能有哪些突破?

新款 SUV 車在安全性能上有諸多突破,涵蓋電池安全、車身結構、主動與被動安全系統(tǒng)等多個維度。比如吉利銀河 E5 采用 CTB 車身電池一體化技術,紅旗 HS7 PHEV 有首創(chuàng)的電池智能主動噴淋技術;2025 款瑞虎 9 用“籠式吸能太空艙”車身結構,分散碰撞沖擊力。新款 SUV 通過這些技術升級與創(chuàng)新設計,全方位為駕乘人員筑牢安全防線 。

在電池安全領域,諸多新款SUV表現亮眼。吉利銀河E5搭載神盾電池,借助CTB車身電池一體化技術,讓電池與車身結合更為緊密,不僅提升了空間利用率,更增強了電池在復雜工況下的穩(wěn)定性。紅旗HS7 PHEV的電池安全防護采用全球首創(chuàng)的“智能主動噴淋技術”,當電池面臨過熱等潛在風險時,該技術能迅速啟動噴淋裝置,為電池降溫,有效避免電池熱失控等危險情況的發(fā)生。而2025款瑞虎9則擁有守護者電池安全系統(tǒng),從多個層面保障電池在各種環(huán)境下的安全性能,讓用戶無需擔憂電池隱患。

車身結構方面,新款SUV也是各有妙招。2025款瑞虎9采用“籠式吸能太空艙”結構設計的磐石車身,10環(huán)“籠式”結構極大地提高了乘員艙強度,在碰撞發(fā)生時能夠有效地分散沖擊力。正面碰撞時,雙防撞梁等設計可先行緩沖強大的撞擊力;側碰時,“竹節(jié)”吸能結構發(fā)揮作用,最大限度減少對車內人員的傷害。智界R7安全設計按最高標準進行,車身結構采用高強鋼與籠式結構結合,在各類碰撞測試中均表現出色,為車內人員打造了一個堅固的“安全堡壘”。五菱繽果PLUS/繽果SUV則用高強度熱沖壓鋼材和熱成型鋼材打造車身,提升了車身整體的強度和韌性。

主動安全系統(tǒng)配置上,新款SUV更是不遺余力。新款捷達SUV配備了一系列豐富的主動安全系統(tǒng),如ABS防抱死系統(tǒng)、制動力分配系統(tǒng)、剎車輔助系統(tǒng)、牽引力控制系統(tǒng)、車身穩(wěn)定系統(tǒng)等,這些系統(tǒng)協(xié)同工作,可有效減少車輛在緊急情況下失控的風險。前方碰撞預警和主動剎車功能更是能夠提前識別潛在危險,并在必要時自動采取制動措施,避免或減輕碰撞傷害。疲勞駕駛提示功能則關注到了駕駛員的身體狀態(tài),及時提醒駕駛員休息,降低因疲勞駕駛引發(fā)事故的概率。長安CS35 PLUS配備了ACC全速自適應巡航系統(tǒng)和PAB主動剎車預警系統(tǒng)等,讓駕駛變得更加輕松和安全。

被動安全系統(tǒng)同樣可圈可點。紅旗HS7 PHEV配備多個安全氣囊,為車內人員提供全方位的保護。智界R7全車標配7個氣囊,在突發(fā)狀況下能夠迅速彈出,緩沖車內人員受到的沖擊力。繽果PLUS/繽果SUV配備6安全氣囊等被動安全系統(tǒng),給駕乘人員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。2025款瑞虎9更是擁有360°環(huán)抱式10氣囊,其中前排中置氣囊以及6S超長保壓功能,能在碰撞瞬間給予車內人員更全面、更持久的保護。

總之,新款SUV車在安全性能上的這些突破,是汽車科技不斷進步的成果。從電池安全到車身結構,從主動安全系統(tǒng)到被動安全系統(tǒng),每一項創(chuàng)新和升級都凝聚著汽車制造商對用戶安全的重視。這些突破為消費者帶來了更安心的駕乘體驗,也推動著汽車安全領域不斷向前發(fā)展 。

特別聲明:本內容來自用戶發(fā)表,不代表太平洋汽車的觀點和立場。

車系推薦

紅旗HS3
紅旗HS3
14.58-19.58萬
獲取底價
阿維塔07
阿維塔07
21.99-28.99萬
獲取底價
風云T9
風云T9
12.99-19.39萬
獲取底價

最新問答

2026款大眾途觀的燃油經濟性相比之前有提升。一方面,新款采用了更先進的發(fā)動機技術,像海外版車型增加的1.5T加48V輕度混合動力系統(tǒng),百公里油耗僅6.3升,同時引入的1.5TSI Evo2電動發(fā)動機也降低了不同路況下的油耗。另一方面,車身
二手 430i 不同車況下落地價差異較大,可能在幾萬元甚至更多。二手 430i 的落地價受年份、里程數、車況等多種因素影響。像 2017 款 430i M 運動套裝,當年新車售價 45.98 萬元,如今二手車市場價格約 35 萬;而 202
三輪車摩托車的駕駛技巧涵蓋多個方面。上車前要全面檢查車輛狀況,包括輪胎氣壓、剎車、車燈等,調整好座椅和后視鏡,同時穿戴好安全裝備。啟動時心態(tài)需沉穩(wěn),按步驟操作。行駛中,轉彎要提前減速并示意,掌握好轉向角度,合理剎車、換擋,不同路況采取不同駕
蝴蝶門思域在開關車門時,需要留意觀察前后情況、謹慎開啟關閉以及控制車門開度。開關車門前,要先觀察前后是否有車輛或行人,司機通過后視鏡查看,后座人員也應盡量觀察。確認安全后打開一條縫,再次確認。下車時車門開度要適中,開關門時間不宜過長。關門不
上劃加載更多內容